目的 通过比较肝癌(HCC)和肝硬化(LC)患者血清代谢物时间,研究HCC代谢谱变化,为寻找HCC早期诊断标志物及治疗新靶点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HCC和LC患者血清各50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对血清代谢物进行鉴定和定量。液相色谱分离采用反相色谱(RPLC)和亲水色谱(HILIC)2种模式,质谱采集包括正、负2种离子化方式。应用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EZinfo软件进行主成分分selleck screening library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PS-341小鼠元统计分析并筛选差异代谢物。代谢物鉴定通过检索人代谢组数据库(HMDB)和Metlin实现。应用MetaboAnalyst 4.0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应用UPLC-QTOF-MS/MS技术,共检测到87 610个特征代谢峰,鉴定出7 848种代谢物。通过P<0.05,变量重要性投影指标(VIP)值≥1及HCC与LC比较的差异倍数≥1.5或≤0.67 3个条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438个,主要包括磷脂、胆汁酸、游离脂肪酸、小肽和氨基酸等,涉及12个代谢通路的变化。结论 与LC患者比较,HCC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发生显著变化,共有438种差异代谢物参与12个代谢通路的变化,这有助于发现早期诊断标志物和药物靶标。其中50个差异代谢物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验证。另外,本研究近8000个代谢物的鉴定表明,所采用的RPLC结合HILIC分离的UPLC-QTOF-MS/MS技术显著提高了代谢物的鉴定覆盖率,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的代谢组学研究。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最佳剂量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确诊的NSCLC患者69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采用多西他赛+顺铂化疗)、阿帕替尼A组[采用阿帕替尼(0.25 g)+多西他赛+顺铂治疗]和阿帕替尼B组[采用阿帕替尼(0.50 g)+多西他赛+顺铂治疗], 每组23例。比较3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总生存期(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阿帕替尼B组1例患者因发生急性心肌梗塞退出临床研究。治疗4个周期后, 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ORR分别为17.39%(4/23)、47.83%(11/23)和54.55%(1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BAY 1895344 NMR义(χ2=7.41, P=0.024);阿帕替尼B组ORR高于单纯化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 P=0.009);阿帕替尼A组和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O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85, P=0.028;χ2=0.20, P=0.652)。3组患者DCR分别为47.83%(11/23)、78.26%(18/获悉更多23)和86.36%(19/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3, P=0.011);阿帕替尼B组DCR高于单纯化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 P=0.006)无;阿帕替尼A组和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57, P=0.033;χ2=0.51, P=0.477)。3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6.8、9.2、9.9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 P=0.022);与单纯化疗组相比, 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显著延长,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5, P=0.036;χ2=8.60, P=0.029);与阿帕替尼A组相比, 阿帕替尼B组虽延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 P=0.201)。3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5.2、7.7、8.2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 P=0.026);与单纯化疗组相比较, 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患者显著延长,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1, P=0.039;χ2=8.36, P=0.031);与阿帕替尼A组相比, 阿帕替尼B组虽延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 P=0.186)。3组患者乏力[34.78%(8/23)vs. 65.22%(15/23)vs. 72.73%(16/22), χ2=7.50, P=0.024]、高血压[4.35%(1/23)vs. 34.78%(8/23)vs. 68.18%(15/22), χ2=20.07, P0.001]、手足综合征[4.35%(1/23)vs. 43.48%(10/23)vs. 72.73%(16/22), χ2=22.28, P0.001]、口腔黏膜炎[8.70%(2/23)vs. 39.13%(9/23)vs. 72.73%(16/22), χ2=19.26, P0.001]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化疗组相比, 阿帕替尼A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 阿帕替尼B组乏力、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均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 P=0.009;χ2=9.68, P=0.002;χ2=6.51, P=0.011;χ2=20.00, P0.001;χ2=22.37, P0.001;χ2=19.21, P0.001)。结论阿帕替尼(0.50 g)联合化疗在晚期NSCLC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阿帕替尼(0.25 g)和阿帕替尼(0.50 g)均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但增加治疗剂量不能取得更长生存获益。
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特性与趋势分析
目的探讨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开展现状和已发表RCT研究的基本特征。方法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注册的以”胃癌”为关键词的三期或四期RCT研究, 记录其基本特征。搜索PubMed和Scopus数据库以确定计划在2016年6月前结束的RCT研究的最终发表状态。使用《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评估已发表RCT研究的报告充分性。根据存在的偏倚和(或)系统综述的引用情况, 评估是否存在可避免的设计局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2项RCT研究, 呈逐年上升趋势通常(从2000年的1项升至2015年的30项)。干预措施为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RCT研究占比从2000—2004年的0升至2015—2019临床试验年的37.1%(36/97)。亚洲地区注更多册的RCT研究为191项, 非亚洲地区为71项;非亚洲地区多中心RCT研究的比例高于亚洲地区[70.4%(50/71)比50.3%(96/191), χ2=8.527, P=0.003]。分析137项RCT研究的成果发表状态, 81项(59.1%)已发表;其中65项(80.2%)判定为报告充分, 63项(77.8%)判定为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结论靶向和免疫治疗相关RCT研究正在成为胃癌研究热点。目前亚洲地区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较少, 已开展RCT研究的成果发表比例较低。已发表的RCT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报告不充分, 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
苏州队列人群的胃癌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
目的描述苏州队列人群胃癌发病状况, 探索苏州市胃癌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 为预防胃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什么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队列, 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 随后进行长期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 剔除自报既往诊断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以及入组半年内罹患胃癌者, 共纳入50 136名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并确定苏州地区胃癌各类危险因素及其风险比(HR), 同时分析性别在其他危险因素与胃癌关联中是否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结果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7.19年, 共374人罹患胃癌, 标化发病率为94.5MK-1775小鼠7/10万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10岁为1组, HR=2.20, 95%CI:1.92~2.53, P0.001)、现在吸烟(HR=1.84, 95%CI:1.10~3.07, P=0.020)、每周selleck激酶抑制剂(HR=2.28, 95%CI:1.28~4.07, P=0.005)和每天(HR=2.05, 95%CI:1.16~3.61, P=0.013)食用腌制蔬菜是胃癌危险因素, 女性(HR=0.44, 95%CI:0.25~0.76, P=0.003)和使用冰箱(10年为1组, HR=0.85, 95%CI:0.74~0.97, P=0.016)是胃癌保护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 冰箱使用年限与胃癌的关联在男女性中存在异质性(P=0.009), 性别与使用冰箱在对胃癌发病的关联中存在交互作用(P=0.010)。结论苏州队列人群胃癌发病率高, 胃癌危险因素众多。性别与冰箱使用年限在对胃癌发病的作用中存在协同交互作用。
76例初诊EGFR突变阳性合并胸腔积液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 恶性胸腔积液是肺腺癌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之一,肺腺癌初诊时合并胸腔积液提示预后不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 GFR)突变主要发生在肺腺癌患者中,不同亚型预后不同。初诊时不同亚型EGFR突变阳性合并胸腔积液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旨在为此类患者提供诊治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6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收治的初诊时EGFR突变阳性且合并胸腔积液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 、治疗疗效和一线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无果 共筛选出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76例,EGFR经典突变19del、21L858R和非经典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6.0%、38.2%和15.8%,3种突变亚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有无呼吸困难、是否合并其他远处转移、胸腔积液部位、胸腔积液量、有无合并其他部位积液、肿瘤原发灶-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selleck产品asis,TNM)分期、有无合并其他基因突变、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法 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在EGFR经典突变19del、21L858R和非经典突变患者中,一线应用化疗的占比分别为17.1%、20.7%和58.3%(P=0.001);一线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4.3%、75.9%和50.0%(P=0.003);胸腔积液控制率分别为94.3%、79.3%和66.7%(P=0.04);PFS分别为287 d、327 d和55 d (P=0.001)。APO866核磁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亚型、胸腔积液控制情况、一线治疗药物、一线治疗疗效与PFS显著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仅EGFR突变类型、一线治疗疗效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初诊EGFR突变阳性且合并胸腔积液的肺腺癌患者中,EGFR经典突变(19del和21L858R)患者的PFS显著优于非经典突变者,提升一线治疗疗效是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关键。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GLIS3在胃癌中表达与免疫浸润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GLIS3在胃癌中的表达与预后价值,探索GLIS3在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及其参与的生物学功能。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胃GSK461364花费癌患者GLIS3基因表达谱数据及临床病理信息,比较胃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GLIS3的表达差异,分析GLIS3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不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GLIS3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相关性。运用miRWALK、TargetScan及TCGA数据库,预测调控GLIS3异常表达的miRNA。利用GSEA富集分析预测GLIS3在胃癌中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使用TIMER2.0分析GLIS3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关系。结果GLIS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且GLIS3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相关;生存分析显示GLIS3高表达患者比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HR=1.288,95%CI:1.004-1.653,P<0.05)。miR-204-5p在胃癌中表达明显下调,并且与GLIS3表达负相关(P<0.05)。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LIS3基因主要富集在ECM受体相互作用、肿瘤、紧密连接等信号通路。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GLIS3表达与CD4+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相关(selleck抑制剂P<0.05)。结论GLIS3在胃癌中表达上调,可作为胃癌的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且与免疫浸润有关。
miR-146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Selleck讨miR-146b在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40例首诊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miR-selleck化学药品146b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iR-146b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配对癌旁组织,差HIF 抑制剂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胃癌组织miR-146b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46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调,可能为胃癌的诊断与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顺铂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胃癌疗效及对血清IGF-1 VEGF EGFR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顺铂腹腔热灌注(HIPEC)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胃癌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EPZ5676分子量ike growth factor 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elleck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水平的影响。方法:112例胃癌患者依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52),分别给予顺铂HIPEC+静脉化疗和单一静脉化疗,比较两Birinapant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IGF-1、VEGF、EGFR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为6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54%(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略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IGF-1、VEGF、EGFR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顺铂HIPEC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胃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静脉化疗,能在不增加毒副作用的基础上改善血清IGF-1、VEGF、EGFR水平。
互联网+远程血压监测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互联网+远程血压监测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该科门诊就诊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互联网+远程血压监测管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知识及自我护理能力情况。结果 干预后1个月、3个月血压达标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知识得分[(6.79±2.02)半抑制浓度分]高于干预前[(3.75±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点击此处义(t=10.446,P<0.05)。干预后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得分selleck激酶抑制剂[(61.55±13.56)分]高于干预前[(48.82±18.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76,P<0.05)。结论 互联网+远程血压监测管理模式可提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改善患者疾病自我护理能力。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相关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目的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可视化分析方法比较CT99021体内国内外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研究现状,剖析研究发展态势,为国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推行和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所收录的预或立医疗照护计划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有效英文文献2 734篇、中文文献158篇,年度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英文文献发文量高于中文文献量。国内外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共同的研究热点包括:预立医疗、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姑息照护、临终关怀、死亡、态度、意愿、医护人员等,此外,国外的研究热点还包括症状负担、质量提高、种族、年轻成年人等,国内研究热点还包括权利、正Pinometostat当性等。结论 国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日后需借鉴国外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发展模式,推动其在国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