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作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常见原因,占所有癌症的4.7%~([1])。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2])。我国肝癌病人70%~90%合并已经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病人中约67Selleck AZD8055%存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 PHT)~([3]),伴继发性脾功能亢进(以下简称脾亢)。脾亢严重者可导致脾脏肿大和全血购买抑制剂细胞减少,尤其是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Monthly Archives: July 2022
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不同手术方式的妊娠及肿瘤结局——单中心10年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和风险早期宫颈癌适宜的保留生育功能处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部诊断为早期宫颈癌并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广泛子宫颈切除术+盆腔I-BET151花费淋巴结切除术28例、单纯子宫颈切除术7例和宫颈锥切术25例,术中同时行宫颈环扎2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追踪随访生育情况及肿瘤预后。分析有生育意愿患者的妊娠率,观察手术远期并发症此网站,统计术中同时行宫颈环扎患者的宫颈狭窄发生率。结果:60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中,6.7%(4/60)术后出现复发,死亡率5%(3/60)。宫颈切除组无复发患者,广泛宫颈切除组与宫颈锥切组复发率分别为10.7%和6.7%。复发患者主要为Ib1期伴深肌层浸润。治疗后计划妊娠的23例患者中,6例成功妊娠(26.1%),其中3例足月分娩(宫颈锥切组1例,广泛宫颈切除组2例)。常见远期并发症为严重的宫颈粘连和狭窄。术中环扎者4例(17.4%,4查看更多/23),未环扎者2例(5.4%,2/37),两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结论:不同分期和风险的早期宫颈癌需选择适宜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有中风险因素者需强调术后辅助治疗,减少复发转移风险。
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不同手术方式的妊娠及肿瘤结局——单中心10年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和风险早期宫颈癌适宜的保留生育功能处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部诊断为早期宫颈癌并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广泛子宫颈切除术+盆腔I-BET151花费淋巴结切除术28例、单纯子宫颈切除术7例和宫颈锥切术25例,术中同时行宫颈环扎2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追踪随访生育情况及肿瘤预后。分析有生育意愿患者的妊娠率,观察手术远期并发症此网站,统计术中同时行宫颈环扎患者的宫颈狭窄发生率。结果:60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中,6.7%(4/60)术后出现复发,死亡率5%(3/60)。宫颈切除组无复发患者,广泛宫颈切除组与宫颈锥切组复发率分别为10.7%和6.7%。复发患者主要为Ib1期伴深肌层浸润。治疗后计划妊娠的23例患者中,6例成功妊娠(26.1%),其中3例足月分娩(宫颈锥切组1例,广泛宫颈切除组2例)。常见远期并发症为严重的宫颈粘连和狭窄。术中环扎者4例(17.4%,4查看更多/23),未环扎者2例(5.4%,2/37),两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结论:不同分期和风险的早期宫颈癌需选择适宜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有中风险因素者需强调术后辅助治疗,减少复发转移风险。
中药成分联用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机制研究进展
肝癌属难治性恶性肿瘤,癌细胞增殖迅check details速且拥有抵御药物干预的复杂分子应激网络,是其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发展包含中医药在内的综合治疗手段,开发新药(如中药提取物或有效成分),开展联合用药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通过综述中药成分联查找更多用抑制肝selleck HPLC控制癌细胞增殖及机制研究,以期为肝癌的综合治疗及中医药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肝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深度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肝癌(HCC)和肝硬化(LC)患者血清代谢物时间,研究HCC代谢谱变化,为寻找HCC早期诊断标志物及治疗新靶点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HCC和LC患者血清各50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对血清代谢物进行鉴定和定量。液相色谱分离采用反相色谱(RPLC)和亲水色谱(HILIC)2种模式,质谱采集包括正、负2种离子化方式。应用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EZinfo软件进行主成分分selleck screening library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PS-341小鼠元统计分析并筛选差异代谢物。代谢物鉴定通过检索人代谢组数据库(HMDB)和Metlin实现。应用MetaboAnalyst 4.0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应用UPLC-QTOF-MS/MS技术,共检测到87 610个特征代谢峰,鉴定出7 848种代谢物。通过P<0.05,变量重要性投影指标(VIP)值≥1及HCC与LC比较的差异倍数≥1.5或≤0.67 3个条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438个,主要包括磷脂、胆汁酸、游离脂肪酸、小肽和氨基酸等,涉及12个代谢通路的变化。结论 与LC患者比较,HCC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发生显著变化,共有438种差异代谢物参与12个代谢通路的变化,这有助于发现早期诊断标志物和药物靶标。其中50个差异代谢物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验证。另外,本研究近8000个代谢物的鉴定表明,所采用的RPLC结合HILIC分离的UPLC-QTOF-MS/MS技术显著提高了代谢物的鉴定覆盖率,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的代谢组学研究。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最佳剂量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确诊的NSCLC患者69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采用多西他赛+顺铂化疗)、阿帕替尼A组[采用阿帕替尼(0.25 g)+多西他赛+顺铂治疗]和阿帕替尼B组[采用阿帕替尼(0.50 g)+多西他赛+顺铂治疗], 每组23例。比较3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总生存期(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阿帕替尼B组1例患者因发生急性心肌梗塞退出临床研究。治疗4个周期后, 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ORR分别为17.39%(4/23)、47.83%(11/23)和54.55%(1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BAY 1895344 NMR义(χ2=7.41, P=0.024);阿帕替尼B组ORR高于单纯化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 P=0.009);阿帕替尼A组和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O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85, P=0.028;χ2=0.20, P=0.652)。3组患者DCR分别为47.83%(11/23)、78.26%(18/获悉更多23)和86.36%(19/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3, P=0.011);阿帕替尼B组DCR高于单纯化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 P=0.006)无;阿帕替尼A组和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57, P=0.033;χ2=0.51, P=0.477)。3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6.8、9.2、9.9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 P=0.022);与单纯化疗组相比, 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显著延长,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5, P=0.036;χ2=8.60, P=0.029);与阿帕替尼A组相比, 阿帕替尼B组虽延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 P=0.201)。3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5.2、7.7、8.2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 P=0.026);与单纯化疗组相比较, 阿帕替尼A组和阿帕替尼B组患者显著延长,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1, P=0.039;χ2=8.36, P=0.031);与阿帕替尼A组相比, 阿帕替尼B组虽延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 P=0.186)。3组患者乏力[34.78%(8/23)vs. 65.22%(15/23)vs. 72.73%(16/22), χ2=7.50, P=0.024]、高血压[4.35%(1/23)vs. 34.78%(8/23)vs. 68.18%(15/22), χ2=20.07, P0.001]、手足综合征[4.35%(1/23)vs. 43.48%(10/23)vs. 72.73%(16/22), χ2=22.28, P0.001]、口腔黏膜炎[8.70%(2/23)vs. 39.13%(9/23)vs. 72.73%(16/22), χ2=19.26, P0.001]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化疗组相比, 阿帕替尼A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 阿帕替尼B组乏力、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均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 P=0.009;χ2=9.68, P=0.002;χ2=6.51, P=0.011;χ2=20.00, P0.001;χ2=22.37, P0.001;χ2=19.21, P0.001)。结论阿帕替尼(0.50 g)联合化疗在晚期NSCLC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阿帕替尼(0.25 g)和阿帕替尼(0.50 g)均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但增加治疗剂量不能取得更长生存获益。
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特性与趋势分析
目的探讨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开展现状和已发表RCT研究的基本特征。方法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注册的以”胃癌”为关键词的三期或四期RCT研究, 记录其基本特征。搜索PubMed和Scopus数据库以确定计划在2016年6月前结束的RCT研究的最终发表状态。使用《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评估已发表RCT研究的报告充分性。根据存在的偏倚和(或)系统综述的引用情况, 评估是否存在可避免的设计局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2项RCT研究, 呈逐年上升趋势通常(从2000年的1项升至2015年的30项)。干预措施为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RCT研究占比从2000—2004年的0升至2015—2019临床试验年的37.1%(36/97)。亚洲地区注更多册的RCT研究为191项, 非亚洲地区为71项;非亚洲地区多中心RCT研究的比例高于亚洲地区[70.4%(50/71)比50.3%(96/191), χ2=8.527, P=0.003]。分析137项RCT研究的成果发表状态, 81项(59.1%)已发表;其中65项(80.2%)判定为报告充分, 63项(77.8%)判定为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结论靶向和免疫治疗相关RCT研究正在成为胃癌研究热点。目前亚洲地区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较少, 已开展RCT研究的成果发表比例较低。已发表的RCT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报告不充分, 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
苏州队列人群的胃癌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
目的描述苏州队列人群胃癌发病状况, 探索苏州市胃癌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 为预防胃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什么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队列, 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 随后进行长期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 剔除自报既往诊断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以及入组半年内罹患胃癌者, 共纳入50 136名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并确定苏州地区胃癌各类危险因素及其风险比(HR), 同时分析性别在其他危险因素与胃癌关联中是否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结果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7.19年, 共374人罹患胃癌, 标化发病率为94.5MK-1775小鼠7/10万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10岁为1组, HR=2.20, 95%CI:1.92~2.53, P0.001)、现在吸烟(HR=1.84, 95%CI:1.10~3.07, P=0.020)、每周selleck激酶抑制剂(HR=2.28, 95%CI:1.28~4.07, P=0.005)和每天(HR=2.05, 95%CI:1.16~3.61, P=0.013)食用腌制蔬菜是胃癌危险因素, 女性(HR=0.44, 95%CI:0.25~0.76, P=0.003)和使用冰箱(10年为1组, HR=0.85, 95%CI:0.74~0.97, P=0.016)是胃癌保护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 冰箱使用年限与胃癌的关联在男女性中存在异质性(P=0.009), 性别与使用冰箱在对胃癌发病的关联中存在交互作用(P=0.010)。结论苏州队列人群胃癌发病率高, 胃癌危险因素众多。性别与冰箱使用年限在对胃癌发病的作用中存在协同交互作用。
76例初诊EGFR突变阳性合并胸腔积液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 恶性胸腔积液是肺腺癌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之一,肺腺癌初诊时合并胸腔积液提示预后不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 GFR)突变主要发生在肺腺癌患者中,不同亚型预后不同。初诊时不同亚型EGFR突变阳性合并胸腔积液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旨在为此类患者提供诊治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6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收治的初诊时EGFR突变阳性且合并胸腔积液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 、治疗疗效和一线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无果 共筛选出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76例,EGFR经典突变19del、21L858R和非经典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6.0%、38.2%和15.8%,3种突变亚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有无呼吸困难、是否合并其他远处转移、胸腔积液部位、胸腔积液量、有无合并其他部位积液、肿瘤原发灶-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selleck产品asis,TNM)分期、有无合并其他基因突变、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法 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在EGFR经典突变19del、21L858R和非经典突变患者中,一线应用化疗的占比分别为17.1%、20.7%和58.3%(P=0.001);一线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4.3%、75.9%和50.0%(P=0.003);胸腔积液控制率分别为94.3%、79.3%和66.7%(P=0.04);PFS分别为287 d、327 d和55 d (P=0.001)。APO866核磁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亚型、胸腔积液控制情况、一线治疗药物、一线治疗疗效与PFS显著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仅EGFR突变类型、一线治疗疗效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初诊EGFR突变阳性且合并胸腔积液的肺腺癌患者中,EGFR经典突变(19del和21L858R)患者的PFS显著优于非经典突变者,提升一线治疗疗效是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关键。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GLIS3在胃癌中表达与免疫浸润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GLIS3在胃癌中的表达与预后价值,探索GLIS3在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及其参与的生物学功能。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胃GSK461364花费癌患者GLIS3基因表达谱数据及临床病理信息,比较胃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GLIS3的表达差异,分析GLIS3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不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GLIS3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相关性。运用miRWALK、TargetScan及TCGA数据库,预测调控GLIS3异常表达的miRNA。利用GSEA富集分析预测GLIS3在胃癌中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使用TIMER2.0分析GLIS3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关系。结果GLIS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且GLIS3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相关;生存分析显示GLIS3高表达患者比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HR=1.288,95%CI:1.004-1.653,P<0.05)。miR-204-5p在胃癌中表达明显下调,并且与GLIS3表达负相关(P<0.05)。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LIS3基因主要富集在ECM受体相互作用、肿瘤、紧密连接等信号通路。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GLIS3表达与CD4+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相关(selleck抑制剂P<0.05)。结论GLIS3在胃癌中表达上调,可作为胃癌的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且与免疫浸润有关。